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
人与动...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动物不需要历史感,而人类需要。
作者简介 · · · · · ·
王汎森,台湾云林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目前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到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
目录 · · · · · ·
——关于高等教育“指标化运动”的思考
本土思想资源与西方理论
没有地图的旅程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我读韦伯的历程
现在历史是什么?
——关于西方史学的新趋势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
历史领地的流变
如何透过历史向古人学习
龚自珍的《尊史》篇
重访历史:寻找“执拗的低音”(与葛兆光对谈)
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
人文的优先性
重构人文价值与多元文化
知识分子的没落?
文化多样性
书的危机
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佛
学术事业中的“政务官”与“事务官”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
余英时印象
追忆余国藩先生
回忆牟复礼先生
记杜希德教授
回忆马里厄斯·约翰逊(Marius Jansen)老师
学术需要时间和自由
思想史内外
治学漫谈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6条 )
-
第三,自由、民主、科学的台湾社会,在文化上又面临什么问题?那就是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及文化基础的反思与价值建构。我记得2008年《思想》季刊上曾有几篇论文检讨台湾自由民主的发展,认为近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在发展过程中,有愈来愈形式化的倾向,脱离了原先富有人文、精神意义的内容,也认为现在的自由民主变得只有框架和制度,形成一种窄化的现象。早期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民主,基本上比较整全,具有强烈的伦理、德性、共善、精神、意义、价值等层面,但在当代,尤其是罗尔斯的《正义论》以来,自由民主慢慢变得只强调程序,而忽略了原有的丰厚文化内涵。我个人相当同意这样的反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重构人文价值与多元文化 -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台湾人文基础不够丰厚的问题。金校长提到大学里面只传授“真”,没传授“善”、“美”。我有一个观察,西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一种价值中立化的潮流,如高等教育机构慢慢也避免牵涉价值层面的议题,而趋于中立化,就像大学中的教堂原本是要给你一些德性陶冶的,现在没有了。同样的,192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学术文化也有类似发展。这个演变的背景就是1940年代哲学家贺麟所讲的近代中国文化中的一股“非人格化”( depersonalization)趋势。他指的是在近代学术文化中,价值与人格的层面被摆放一旁的奇特现象。傅斯年任台大校长时,曾规定大家读《孟子》,这是他晚年很大的一个改变。在我二十多年前写的一本有关傅斯年的英文书中提到,傅斯年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隐然认为“真本身就涵盖“善”和“美”,包括胡适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傅斯年晩年在台大当校长时,把《孟子》定为必修,这个转变就是希望大学教育要注重价值层面,对抗前述价值中立化、非人格化的趋势。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今天的情形依旧如此。虽然台湾现在的学术研究水平,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都较以往进步许多,但在价值面向没有任何着墨,不只在大学,整个社会本身也是如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重构人文价值与多元文化
> 全部原文摘录6条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的人也喜欢 · · · · · ·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往返于历史与当下的王汎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现象》一文中,王汎森介绍了大兴文字狱的清代乾隆皇帝为了查禁反满书刊而大费周章。一位大臣出了个好主意,那就是“传集地保,令其逐户宣谕”。此计策一出,各地官府办差的杂役和小吏一起出动,挨家挨户通知禁书政策和禁书书单... (展开)
二、关于研究生的一些感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虽然名字叫做《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但其实是作者各个阶段的讲话文章的一个汇集,其中点题的也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其余大都比较偏向文史专业,虽然我是一个爱好历史的理工男,但积累在作者的渊博知识面前并不太够,也主要是对这本书中的那两篇讲研究生的文章慕名而来,其... (展开)
历史学家的“嗡嗡”声
> 更多书评 9篇
-
司马辽太郎即说武田信玄偏于独创,而再了不起的独创者也还是有一个特定的范围,敌人反而比较容易猜到他的下一步。 Kenneth Burke认为我们不可能把这个世界原样表述,所以一定是用某几个指标来表述。例如,用周期表来表述整个化学世界、用若干指标来估测经济状况,但它们并非全部。 不过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觉:自觉到近代学术发展中曾经经历过一种无所不在的西方建构,自觉到从本土的经验与学术研究中可能提出独特而有意义的理论建...
2019-10-24 13:20 1人喜欢
司马辽太郎即说武田信玄偏于独创,而再了不起的独创者也还是有一个特定的范围,敌人反而比较容易猜到他的下一步。 Kenneth Burke认为我们不可能把这个世界原样表述,所以一定是用某几个指标来表述。例如,用周期表来表述整个化学世界、用若干指标来估测经济状况,但它们并非全部。 不过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觉:自觉到近代学术发展中曾经经历过一种无所不在的西方建构,自觉到从本土的经验与学术研究中可能提出独特而有意义的理论建构。 我的意思是要“重访”,但不是要不经研究地复古,而是重新了解它的“正形”。我的理解是人们往往要经过几度的“自我坎陷”之后,才能重新去掌握历史文化的“正形”。 而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它的特色就是“与其他学科相通”,好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房间,它里面有好几扇窗能够互通其他学问,往往其他的学科一个念头,或者一种新的说法,总是能够互相在某种程度上相通,这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将来史学研究,碰到的问题是事务官太多,政务官太少。 引自 龚自珍的《尊史》篇 回应 2019-10-24 13:20
-
人的行为世界有许多是“或然性”的,但人们却想以“必然性”来解释它、把握它,虽然不是没有用处,但是过度排他性地认为只有人文或社会科学能充分转变成寻找“必然性”的学问才有价值,而且认为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忽略了人文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丰富性,这是近二三十年来人文学科的一种危机。
2019-10-13 18:03
-
我们不知道后现代究竟还会流行多久,但它有其正面意义,那就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位历史家,承认人的有限性。我们反省近百年甚至数十年来的历史,后现代提醒我们一件事,他是这么多东西下的产物,有这么多的先入之见、背景、权力、政治、文化社会因素支配他的写作,所以史家是极为有限的,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要时时以此提醒自己,这是本世纪末这么风行的后现代所要流传久远的部分。
2019-10-13 21:44
-
盈盈一水间 (滴答滴答)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一方面为历史学的范围可以扩张到许多新领域而感到兴奋,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对于人类过度戡天役物所造成的“自然界”的急遽变化亦大感惊诧。回顾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信誓旦旦,认为绝不可能逾越的“自然界”与“历史界”之分,如今竟已变得疆界难辨,思之不免心惊! 历史的边界何在的问题,正如教育的边界何在的问题。2019-12-09 16:45
-
盈盈一水间 (滴答滴答)
在这套丛书中还有一个“新处”,但它内隐在篇章的撰述之中,就是大为借重电子文献数据库中的史料。 网络与电子数据库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不再像以前那样耗费许多时间反复査阅史书(当然精读史书仍是第一要义,才不至于脱离脉络,也才能有机地掌握历史),或四处求索相关研究信息,以建立相关的辅助性知识。2019-12-09 16:42
1 有用 fateface 2019-08-27
强烈推荐《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这两篇绝对可以作为文史类学科读研读博(国内外皆适用)的指南。
0 有用 嗨呆客 2019-11-08
除了个别精品 其余不乏重复口水
0 有用 苦茶 2019-11-10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本书其实是随笔集,内容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的发展走向,自己求学和研究的历程,以及对于思想史研究的一些思考。这些文章,不止是他撰写的,还有他的演讲和访谈,从内容形式来说还是比较多元的。当然,这些文章因为篇幅有限,不可能像是论著一样展开讨论,但是从内容和观点来说,其实已经比较丰富了。从阅读角度来看,因为照顾题材,王汎森不可能就专门的议题展开讨论,而是往往点到即止,将自己的想...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本书其实是随笔集,内容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的发展走向,自己求学和研究的历程,以及对于思想史研究的一些思考。这些文章,不止是他撰写的,还有他的演讲和访谈,从内容形式来说还是比较多元的。当然,这些文章因为篇幅有限,不可能像是论著一样展开讨论,但是从内容和观点来说,其实已经比较丰富了。从阅读角度来看,因为照顾题材,王汎森不可能就专门的议题展开讨论,而是往往点到即止,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抛出即可,而不是深入加以论证。从这种文章中,能看到他的观点,这些观点未必是论证过的,所以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小心。但是,我还是喜欢读这种文章,毕竟比较轻松,而且想法有对有错,交流起来也更方便。如果是研究论著,就往往是演讲一样,容不得插嘴,更没有交流了。天才为何成群结队,因为要革命啊。 (展开)
20 有用 恶鸟 2019-08-20
早课:王汎森《天才为何成群地来》,感触较深的是王汎森提到读经和做学问,一个,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既是你自己。” 二,天才为何总是成群来,那是因为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和知识,其功效是四两拨千斤,这需要有学术氛围,需要有人领跑,需要有人负责“顶”,有横向和纵向。三,人文与科技互为主体,应该处于对... 早课:王汎森《天才为何成群地来》,感触较深的是王汎森提到读经和做学问,一个,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既是你自己。” 二,天才为何总是成群来,那是因为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和知识,其功效是四两拨千斤,这需要有学术氛围,需要有人领跑,需要有人负责“顶”,有横向和纵向。三,人文与科技互为主体,应该处于对话性的关系,而现在科技太占主导了,接近物极必反的拐点了。 (展开)
0 有用 不足方丈 2019-09-02
当年读博读到想放弃的时候,就把《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这篇文章找出来读,读完就疗愈了。
0 有用 小袁 2019-12-10
对人文研究尤其是历史领域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做研究的体会。为论文头秃的时候,适合多读几遍《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加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
0 有用 橙色🍊 2019-12-08
恕我淺薄,沒想象那麼好,收穫不豐...但是著實喜歡王先生追憶幾位老先生的文章,有感...
0 有用 长剑覆雪 2019-12-07
杂文随笔吧,对研究生的建议那节还挺有感触的,哎。
0 有用 蜗牛的记事本 2019-12-07
好多应酬文章,可翻,慎买
0 有用 Fish 2019-12-07
杂文集,所收文章互有重复,也有泛泛而谈,但总体仍有获益。 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深大抵两点: 一是谈学习中的读书,读书不可漫无边际。我自己读书,不勉强自己,读不来的,也许是水平不够,或是资质太差而读不懂,要么就是没有兴趣。可兴趣还是太过宽泛,有时总不免主次不分。这是该自警的。 二是量材适性的问题。人皆有所长,只不过体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已。数学好的人,英语未必就好,反之亦然,就是这么个道理。人总不是样样... 杂文集,所收文章互有重复,也有泛泛而谈,但总体仍有获益。 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深大抵两点: 一是谈学习中的读书,读书不可漫无边际。我自己读书,不勉强自己,读不来的,也许是水平不够,或是资质太差而读不懂,要么就是没有兴趣。可兴趣还是太过宽泛,有时总不免主次不分。这是该自警的。 二是量材适性的问题。人皆有所长,只不过体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已。数学好的人,英语未必就好,反之亦然,就是这么个道理。人总不是样样擅长、种种精通,还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好。我资质不高,读书学习只得大量阅读、精抠字句,以求在诸多观点中锤炼自身,以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样想来,是幸也不幸。所幸是非催逼自己勤用功、精读书不可,不幸处是意识到自己非大才,唯自知之明算是一贯保有。 读书至今,我才明白,能看清自己的,只有自己。知己者,唯己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