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寻隐日本》是日本美学大家白洲正子的代表作。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文集,而是只有身兼能乐演员、古董鉴赏家、陶艺家和和服研究家的白洲正子才能写出的纪行本。她用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呈现了古老日本隐秘而美妙的风景。漫步于近江、京都、大和、越前的隐匿秘境,深受古典之美和居于其中的人们悠然脱俗之魂触动,写下了这本随笔文集。
◆呈现尚未被世俗惊扰的古老村庄、神社古寺和山河风景。
本书初版于1969年,时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心变得浮躁,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变得随波逐流:人们一窝蜂的挤向所谓景点,踩点式地观光,并不太在意眼前的风景和背后的文化。有感于此,白洲正子与《艺术新潮》编辑部合作,展开了这段为期两年、轰动一时的《寻隐日本》之旅。
在这本书中,白洲正子走进了一个被自然、历史和信仰守护的神秘世界。她走遍吉野、葛城、伊贺、越前、滋贺等地,拜访尚未被世...
◆《寻隐日本》是日本美学大家白洲正子的代表作。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文集,而是只有身兼能乐演员、古董鉴赏家、陶艺家和和服研究家的白洲正子才能写出的纪行本。她用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呈现了古老日本隐秘而美妙的风景。漫步于近江、京都、大和、越前的隐匿秘境,深受古典之美和居于其中的人们悠然脱俗之魂触动,写下了这本随笔文集。
◆呈现尚未被世俗惊扰的古老村庄、神社古寺和山河风景。
本书初版于1969年,时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心变得浮躁,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变得随波逐流:人们一窝蜂的挤向所谓景点,踩点式地观光,并不太在意眼前的风景和背后的文化。有感于此,白洲正子与《艺术新潮》编辑部合作,展开了这段为期两年、轰动一时的《寻隐日本》之旅。
在这本书中,白洲正子走进了一个被自然、历史和信仰守护的神秘世界。她走遍吉野、葛城、伊贺、越前、滋贺等地,拜访尚未被世俗惊扰的古老村庄、神社古寺,探访山河风景,聆听自然的细述,淡然讲述日本的历史、传承与风俗。
--------------
[编辑推荐]
◆自本书出版后,日本多家旅行机构常年开辟《寻隐日本》的文化旅行路线;NHK电视台拍摄因本书拍摄了专题纪录片《白洲正子所爱的日本》。
◆日本美学大家的代表作品,读卖文学奖获奖作品!长销数十年的纪行经典!
◆本书包含:至今仍不受世俗叨扰的绝美风景、从未曝光的多幅原始纪行照片、配有现代地名标识的高清地图、数十张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产》高清彩图
◆在鲜为人知的秘境里,发现日本真正的美!跟随日本美学大家,走访古日本文化发源地,探寻日本古老的神道与佛教信仰,揭秘日本对樱花的迷恋、对石的崇拜,遇见千百年来一心守护文化传承的沉默村人。
作者简介 · · · · · ·
白洲正子 Shirasu Masako,日本散文家、古董收藏家、能剧演员,被誉为“日本历史上十位杰出女性之一”。1910年出生 于东京,是日本旧贵族院议员桦山爱辅伯爵的次女。自幼学习能剧,14岁打破能剧禁止女性上台的陈规登台表演,后成为能剧“梅若流”传人。1950年前后开始对写作与古美术产生兴趣,继而持续发表文章,分享自己简单、质朴、亲近自然的美学理念,是日本近代最重要的美学评论家之一。一生著述超过60部,两度获得“读卖文学奖”。1998年因病去世。
译者 尹宁,80后,做过当代艺术杂志编辑,当做知名日企小职员,现在是一名全职主妇、四岁男孩的妈妈。译有《巴黎,家的私设计》系列、《100个基本》《旅猫日记》《极简音乐史》等。
小米呆,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湖北,学生生涯在东北,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化专业。现旅居日本。译有《做衣服》《好物100...
白洲正子 Shirasu Masako,日本散文家、古董收藏家、能剧演员,被誉为“日本历史上十位杰出女性之一”。1910年出生 于东京,是日本旧贵族院议员桦山爱辅伯爵的次女。自幼学习能剧,14岁打破能剧禁止女性上台的陈规登台表演,后成为能剧“梅若流”传人。1950年前后开始对写作与古美术产生兴趣,继而持续发表文章,分享自己简单、质朴、亲近自然的美学理念,是日本近代最重要的美学评论家之一。一生著述超过60部,两度获得“读卖文学奖”。1998年因病去世。
译者 尹宁,80后,做过当代艺术杂志编辑,当做知名日企小职员,现在是一名全职主妇、四岁男孩的妈妈。译有《巴黎,家的私设计》系列、《100个基本》《旅猫日记》《极简音乐史》等。
小米呆,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湖北,学生生涯在东北,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化专业。现旅居日本。译有《做衣服》《好物100》《深夜食堂 严选之味》等。
目录 · · · · · ·
第二章 从油日到栎野 014
第三章 宇陀的大藏寺 026
第四章 草药的故乡 039
第五章 石之寺 051
第六章 樱之寺 065
第七章 吉野川上 080
第八章 访石 092
第九章 环金胜山 107
第十章 山国火祭 121
第十一章 泷之畑 135
第十二章 木地师之村 147
第十三章 丹生都比卖神社 160
第十四章 长滝 白山神社 174
第十五章 湖北 菅浦 188
第十六章 西岩仓的金藏寺 203
第十七章 山村中的圆照寺 218
第十八章 寻花 233
第十九章 久久利之乡 247
第二十章 田原的古道 263
第二十一章 越前 平泉寺 279
第二十二章 葛川 明王院 294
第二十三章 葛城之境 310
第二十四章 从葛城到吉野 326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不,应该说道路越是发达,山之一隅、川之一角就更容易被人们遗忘,可能成为比现在更为隐蔽的秘境。 隐藏的事物才有魅力。“寻访未曾见过的花深处”,来吉野山寻访的不只是西行,松尾芭蕉、本居宣长、谷崎润一郎都曾来过“未曾见过的花深处”。他们进入吉野,也确实带了某些东西回去。若称吉野为“日本之心”,想来这些人也会同意……既远且近的吉野山,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历史上来说,都有日本故乡的感觉,正是这点吸引了我们吧。赏花醉酒的人,在无意识中感受到的,或许也是这一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吉野川上 080 -
那年的刀光剑影,犹在眼前。村人们就是如此 将祖先的故事从父辈传到子辈,一代代口口相传。我从这个过程,看到了历史怎样存活,又怎样得以重生。其中自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如果虚构的内容都能像《吉野葛》那般,比真实更真实的话,即便断言从谎言中诞生的真实才是历史,也不为过吧。人一旦产生怀疑,就会觉得历史处处可疑。比起质疑乡间传闻、民间野史,我反倒觉得那些过于信任自己的头脑,将所谓史书记载、国外留有记录作为确凿证据的人更值得怀疑。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妄呢?如此单纯的问题,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吉野川上 080
喜欢读"寻隐日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寻隐日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寻隐日本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寻隐日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隐庄之上:从现代文明回望传统信仰
> 更多书评 3篇
-
与佛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带着些让人略感不妥的人间烟火味儿,所以距离悟道或者参透还很远。然而,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真实感,才能唤起庶民的共情。崇拜山神的古代信仰,不也是通过踏遍山岳的行走,来感悟山人合一的亲切吗? 文化过于发达,则会流于柔弱。人类距离自然越遥远,则越会呈现病态。虽然不乏野蛮,,但是不断将我们从这种危机当中拯救出来的,正是山岳信仰的野性和原始能量。
2019-07-15 15:43 1人喜欢
-
前年我在巡礼时登上槙尾山,从山上远眺时,因看到的风景与屏风上过于相像吓了一跳。现在说来,也只是将那时无意识中感受到的东西记叙下来,无法巧妙表述。自然与艺术之间,一定存在只有作者才知道的秘密。 对岸耸立着神体山般的山,围绕山麓流淌的溪流,越看越像屏风中所绘。从那里升起的日月,一定能将幽暗的山谷照耀得如同净土一般吧。 什么才是真是,应该相信什么,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可以确信,这种美术品就是真实之真,...
2019-07-15 15:41 1人喜欢
-
不,应该说道路越是发达,山之一隅,川之一角就更容易被人们遗忘,可能成为比现在更加隐蔽的秘境。 谈起当年战斗,他们的语速忽然变得急促,比起讲述祖先的历史,更像在诉说亲身经历。那年的刀光剑影,犹在眼前。村人们就是如此,将祖先的故事从父辈传到子辈,一代代口口相传。我从这个过程,看到了历史怎样存活,又怎样得以重生。
2019-07-15 15:41 1人喜欢
-
我在这本书里将写到的,正是这样的地方:不是堪称秘境,人迹罕至的深山,而是稍稍偏离大道又不过分遥远,在今日也配得上“隐藏的乡里”之名,静静存在的真空地带。 在各地兴起观光热的今日,只有这些隐庄仍属于我。在这个意义上,“隐庄”可谓是“避世隐藏的沉静乡村”。 只不过因为身边的人都去了,自己也要跟随,那种空虚的神情,仿佛是在买电视机,洗衣机。而相应的,热门寺庙也将本身存在的抽象事物异化,成了只为赚钱的机...
2019-07-15 09:50
我在这本书里将写到的,正是这样的地方:不是堪称秘境,人迹罕至的深山,而是稍稍偏离大道又不过分遥远,在今日也配得上“隐藏的乡里”之名,静静存在的真空地带。
在各地兴起观光热的今日,只有这些隐庄仍属于我。在这个意义上,“隐庄”可谓是“避世隐藏的沉静乡村”。
只不过因为身边的人都去了,自己也要跟随,那种空虚的神情,仿佛是在买电视机,洗衣机。而相应的,热门寺庙也将本身存在的抽象事物异化,成了只为赚钱的机关。
或许是我鉴赏力还达不到炉火纯青,才会被周遭氛围和环境左右,但人类本身就无法强大到不被任何事物影响。佛像,古美术品并不是强大的事物,它们是在不断的尊敬和爱中得到打磨,培育,从而增添了光彩。
于国外湮灭的传统,反而在日本的偏僻乡村存活了下去。我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这个国家,可谓是世界的“隐庄”了吧。
日本无论在雕塑还是陶艺上,都是学习自国外,并在学习中创造了独特的形态。
一些收藏夹笃信民艺应该是健康,朴素的,因而对除此以外的事物不屑一顾,没有比这更不洁的观念了。因为相信民艺的“健康”,就会将自己封闭在了“健康”的世界中。这不是故作异端邪说。只有坦率地用眼睛看,只是才会渐渐在推论中变得全面。
回应 2019-07-15 09:50 -
浦睿文化 (让书与人更好地相遇)
本书以“隐庄”(日文原书名)为题,并无特别深刻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指避世、隐匿的沉静乡村。民俗学家认为,住在山里的神仙会于冬日祭典时现身,待镇魂之舞完毕,又飘然去往偏僻山间,民谣歌曲中唱的“不知去向何方矣”“怅然若失兮”,应该都是这种风俗的遗留。我在这本书里将写到的,正是这样的地方:不是堪称秘境、人迹罕至的深山,而是稍稍偏离大道又不过分遥远,在今日也配得上“隐藏的乡里”之名,静静存在的真空地...2019-06-24 12:08
本书以“隐庄”(日文原书名)为题,并无特别深刻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指避世、隐匿的沉静乡村。民俗学家认为,住在山里的神仙会于冬日祭典时现身,待镇魂之舞完毕,又飘然去往偏僻山间,民谣歌曲中唱的“不知去向何方矣”“怅然若失兮”,应该都是这种风俗的遗留。我在这本书里将写到的,正是这样的地方:不是堪称秘境、人迹罕至的深山,而是稍稍偏离大道又不过分遥远,在今日也配得上“隐藏的乡里”之名,静静存在的真空地带。我最爱在这种地方漫步。近年来,道路建设日渐完善,旧街道边的古神社、寺庙逐渐被遗忘,曾经热闹的驿站也日渐萧条。在各地兴起观光热的今日,只有这些隐庄仍属于我。在这个意义上,“隐庄”可谓是“避世隐藏的沉静乡村”。这些地方的人们,守护着世人难以想象的美丽艺术品。那些不满足于去展览上隔着玻璃罩鉴赏美术作品,为此特地去深山的人,那些不经意间去错了寺庙、与意外的物品相逢的人,或许能得以窥见。每当此时,我总会由衷感慨日本之广阔。幸运的是,我在这方面的工作颇多,每个月都会外出采风。有时候比起重要的目的地,偏离正轨更觉有趣,我也因此给编辑们添了不少麻烦。尽管如此,就像桥式通路之于能剧,花道之于歌舞伎,对于人生,比起结果,抵达终点前的道路更有魅力。这就是我在旅途中捡拾收获的微见,也是我摸索着捡拾路边草的记录。
前段时间从京都去伊势采访,途中路过东海道的土山,我爱走弯路的老毛病又犯了。大约是十年前吧,我在京都博物馆的古面具展览上看到了名为“福太夫”的美丽面具,上面写有“油日神社藏”,只问得油日神社在土山,却未能查到是怎样的神社。采访途中,我却突然想起此事。我自然不熟悉这附近的地理,只知神社似乎在甲贺一带,看地图想查具体位置时,正巧发现了国铁草津线的小站油日站。铁路站名通常没有性格,草草参照附近的街道、村庄而起,但这条铁道却拥有如此古老的地名,实属难得。也许去油日站问一下就能找到油日神社吧,这样想着,我便拜托司机避开国道,沿西侧松树林立的美丽旧道一路开去。高速公路及其支路虽然也不错,但是车行其上只追求速度,完全看不到与当地住民、土地融为一体的日常,多少让人感到落寞。无论是在东名还是名神,只要稍微偏离干道走走岔路,就能走到有田舍、有土地、飘浮着生活气息的地方。乘坐巴士、蜂拥着去热门寺庙的观光客们,距离寻求信仰、鉴赏艺术,甚至单纯的赏玩,都相当遥远。只不过因为身边的人都去了,自己也要跟随,那种空虚的神情,仿佛是在买电视机、洗衣机。而相应地,热门寺庙也将本身存在的抽象事物异化,成了只为赚钱存在的机关。或许是出于心理作用吧,在这种氛围中观赏,连百济观音也不再如往日那般有魅力,中宫寺的如意轮最近也仿佛陈旧褪色了。或许是我鉴赏力还达不到炉火纯青,才会被周遭氛围和环境左右,但人类本身就无法强大到不被任何事物影响。佛像、古美术品并不是强大的事物,它们是在不断的尊敬与爱中得到打磨、培育,从而增添了光彩。日本的事物,尤其有这种特色。
回应 2019-06-24 12:08 -
譬如说去法隆寺吧,或须从王寺步行,或许从郡山内乘内燃机车,再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行。沐浴着春日的阳光,沿着菜花盛开的林间小道步行向西,远远地可见法轮寺的塔,接着法起寺,法隆寺巨大的五重塔也浮现在春霞中。那种心情,是乘车直接到达所无法体味的。行走间,参拜寺庙的氛围油然而生,人也渐渐做好了心灵上的准备。更夸张点说,飘浮于大和平野中的推古时代,天平时代的旧日气息,也会在行走时渐渐充盈心中吧。 不知该说古代...
2019-07-15 15:37 1人喜欢
譬如说去法隆寺吧,或须从王寺步行,或许从郡山内乘内燃机车,再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行。沐浴着春日的阳光,沿着菜花盛开的林间小道步行向西,远远地可见法轮寺的塔,接着法起寺,法隆寺巨大的五重塔也浮现在春霞中。那种心情,是乘车直接到达所无法体味的。行走间,参拜寺庙的氛围油然而生,人也渐渐做好了心灵上的准备。更夸张点说,飘浮于大和平野中的推古时代,天平时代的旧日气息,也会在行走时渐渐充盈心中吧。
不知该说古代的寺庙是巧妙地运用了自然,还是完美地融入景色之中,总之常会让人忘记它们是人工的建造物。
我认为来龙去脉太过清晰,反而会让人生疑,不如有些未解之谜来得有趣味。
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地叙述历史,乃是外国舶来地性格,日本人原本的心从来只在沉默中聆听。但沉默聆听并不无趣,支持外来思想与技术的,正是不言语的日本诸神。
回应 2019-07-15 15:37 -
浦睿文化 (让书与人更好地相遇)
统治八方的吾大王, 高照在天的太阳儿子。 为修神代以来的神德, 趁着鸟儿刚飞的朝晨, 辞出都中的高大官邸。 一路踏平挡道的岩石, 穿行大树林立的荒径, 翻过那阴森的泊濑深山; 当暮色苍茫的傍晚时分, 来到这下着雪的阿骑大地。 披分开草莽竹筱, 结草为枕,露营旅宿, 不由想起往年的故事。 (反歌) 望见朝阳刚东上, 回头一看月西倾。 当年太子日双斯, 游猎来兹并马驰, 季节正是这些时。 上文是轻皇子(文武天皇)为追忆父亲草壁皇子,于...2019-06-24 12:05
统治八方的吾大王, 高照在天的太阳儿子。 为修神代以来的神德, 趁着鸟儿刚飞的朝晨, 辞出都中的高大官邸。 一路踏平挡道的岩石, 穿行大树林立的荒径, 翻过那阴森的泊濑深山; 当暮色苍茫的傍晚时分, 来到这下着雪的阿骑大地。 披分开草莽竹筱, 结草为枕,露营旅宿, 不由想起往年的故事。 (反歌) 望见朝阳刚东上, 回头一看月西倾。 当年太子日双斯, 游猎来兹并马驰, 季节正是这些时。 引自 草药的故乡 上文是轻皇子(文武天皇)为追忆父亲草壁皇子,于安骑野狩猎时, 随从的柿本人麻吕所作的长歌及反歌(反歌还另有两首)。草壁皇子薨于持统天皇三年(688 年),轻皇子即位于持统天皇十一年,狩猎应该就是在那几年间发生的事。作歌的柿本人麻吕曾伴草壁皇子、轻皇子两代皇太子共赴狩猎场,想必当时感触颇深,因而他写的不是应付场面、称颂圣上的仪礼歌,而是对往日的追溯,满怀真情。
关于安骑野到底指的是哪一块,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大宇陀的松山,也有说是稍微偏南的古市场宇太野或榛原的皇家狩猎区,乃至远到吉野的秋野等,可能都包含在内吧。本来“宇陀”这个地名就不是很明确, 天大宇陀的西南和菟田野街道还在互相争辩自己才是正宗的宇陀。这种现象在古老的土地上并不罕见,本来皇家的狩猎场就一定占地宽广,即便是皇家住宿,也是“披分开草莽竹筱,结草为枕, 露营旅宿”那样的条件,应该是覆盖了包含大宇陀和菟田野在内的大片区域。狩猎场在皇家进驻期间会受到严格管理,但平时应该只是杂草丛生的旷野。
为我们带路的 K 先生正是来自“安骑野”,他带我们去了名为松山的部落。松山是一个安静的山村,位于大藏寺的正西方向,背面有宽广的台地,杂树林前立有万叶碑。这里西边与“鸟之埘”遥遥相望, 东面是延绵到伊势的群山。站在稍高的丘陵上远望,“望见朝阳刚东上,回头一看月西倾”的景色,只有亲到此处才能体会。对面的山边 刚刚亮起来,转身就看到“鸟之埘”的月亮正在落下,月亮落下的地方,想必能听到鸟儿们鸣叫宣告拂晓的到来吧。朝霭之中,还没有完全苏醒的人麻吕的眼睛上,或许倒映着已逝的草壁太子英姿飒爽的面容。“当年太子日斯,游猎来兹并马驰”中提到的当年,正是过去与未来交替的瞬间。
用现在的感觉来说,“望见朝阳刚东上”这种宏大的场面,可能是类似于武藏野的风景,但在当时,不一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许是山脚下坡度平缓的原野更符合安骑野的景色。诗歌能在简短的文句中给人宏大的印象。伊藤千夫曾批评“回头一看月西倾”中的这一回眸“像演员般的姿态”令人生厌,但是不是只有我,从这回眸中感受到了一种回味悠长的流转呢?
拂晓的天空、落下的月影,与对轻皇子的希望、对草壁皇子的追慕两相对照,更能体会歌中滋味。不愧是既有原意, 有余韵存留的和歌名作。但因是久远的东野之歌,能够留存到天,必然少不了万叶学者们的长期努力。我从斋藤茂吉《万叶秀歌》中读到过相关的故事, 在感动的同时,还在反复阅读中发现了一直以来忽略的事。
据书中所说,“望见朝阳刚东上,回头一看月西倾”原本读作 “东 野炎 立所见而 反见为者 月西渡”,经过真渊等研究者们的校正,才变为现在的读法。茂吉自省说 :“作为后辈的我们不能忘记这一点。”的确如此,如果按照“东 野炎 立所见而”的读法,原本艳 丽的黎明之色就显得略有逊色了。从充满谜题的文字,变成我们如 习惯吟诵的诗歌,其间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仿佛平安时代失落的言灵(言灵,语言内在的神灵、威力。 )又回来了。这样想来,就会感到和歌是有生命的,甚至可以这样说, 是后世的人们造就了人麻吕。
众所周知,古代狩猎的目的是采集草药,而鹿角、动物肝脏等也一定包含在内。我能想象出当年男人策马、带鹰狩猎,而女人采集草药的场景,这既是快乐的游戏,也是宫廷的仪式,还带有宗教性的祭典之风。“当年太子双斯,游猎来兹并马驰,季节正是这些时”,这句诗弥漫着庄重的氛围。皇室特地选择在安骑野狩猎,思慕往昔,既是对过去荣光的“后之祭”,也是给将要即位皇太子的“前夜祭”。对于年轻的皇太子来说,狩猎是作为皇子的最后游乐,也或许兼带着成为大人,乃至即将成为天皇的成人仪式的况味。我从人麻吕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这点。人麻吕陪同两代皇子狩猎,应该有着与宫廷歌人职业不同的亲密感,所以才会写出那般优秀的、不仅仅出于怀念往昔的诗歌。
走在杂木丛中,我想着这些,真心觉得来到这里太好了。“夏草 与雄兵皆为梦一场”(松尾芭蕉《奥之细道》),自然的景色会吞没一切,但如果用心与之相伴,自然也会开口向你诉说一切。我想这样相信, 也是这样相信的。至少在过去,人们是这样培育思想,从而扎实地孕育了语言与形式。
到了下面的村中,K先生在住处旁的车中等我们,说实际上想带我们去的并不是这里 :“附近就有珍稀的药草园,去看看吗?”
其实我去哪里都可以,对什么都有兴趣,这有时候是很大的缺点, 但是天性如此,改不了,现在也放弃改变了。于是我欣然接受邀请, 去了古风建筑鳞次栉比的村落,进入写有“元祖 吉野葛”的建筑, 堂号是“大葛屋”。堂内中庭宽广,是葛粉制作场。巨大的桶内装着葛根,用木质导水管多次滤水的原始方式制作出来的葛粉确实别有风味。当然,这都是买回去才知道的后话了,当时被葛发酵出来的强烈气味熏到有些不知所措了。穿过中庭后上坡,就进入了药草园,从未见过的茂盛草木生长在石阶两侧,旁边立有一个个写着药草名的牌子。这样一直延续到山上, 最让人震惊的是管理的细致和整顿的完备。K先生如夸耀自家庭院般骄傲地说“很令人惊叹吧”。如果我对草药的知识更多一些,可能会更加感佩。药草园内山相当高,管理竟能做到如此细致,可谓是真正的药草宝库了。没想到白凤时代、天平时代的药狩传统,还在这样的地方延续着。
回应 2019-06-24 12:05
-
那年的刀光剑影,犹在眼前。村人们就是如此 将祖先的故事从父辈传到子辈,一代代口口相传。我从这个过程,看到了历史怎样存活,又怎样得以重生。其中自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如果虚构的内容都能像《吉野葛》那般,比真实更真实的话,即便断言从谎言中诞生的真实才是历史,也不为过吧。人一旦产生怀疑,就会觉得历史处处可疑。比起质疑乡间传闻、民间野史,我反倒觉得那些过于信任自己的头脑,将所谓史书记载、国外留有记录作为确凿...
2019-12-04 22:37
-
不,应该说道路越是发达,山之一隅、川之一角就更容易被人们遗忘,可能成为比现在更为隐蔽的秘境。 隐藏的事物才有魅力。“寻访未曾见过的花深处”,来吉野山寻访的不只是西行,松尾芭蕉、本居宣长、谷崎润一郎都曾来过“未曾见过的花深处”。他们进入吉野,也确实带了某些东西回去。若称吉野为“日本之心”,想来这些人也会同意……既远且近的吉野山,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历史上来说,都有日本故乡的感觉,正是这点吸引了我们...
2019-12-04 22:27
-
住在山里的神仙会于冬日祭典时现身,待镇魂之舞完毕,又飘然去往偏僻山间。 乡下一隅,不为人知的神社与佛堂,在乡民的尊重与爱中生生不息。 佛像,古美术品并不是强大的事物,它们是在这样的尊敬与爱中得到打磨,培育,从而增添了光彩,受人珍视的艺术品,仿佛在安乐地喟叹。 乡野行走间,参拜寺庙的氛围油然而生,人也渐渐做好了心灵上的准备。漂浮于野的旧日气息,也会在行走间渐渐充盈心中。 寺庙的历史,若来龙去脉过于清...
2019-11-25 16:42
住在山里的神仙会于冬日祭典时现身,待镇魂之舞完毕,又飘然去往偏僻山间。 乡下一隅,不为人知的神社与佛堂,在乡民的尊重与爱中生生不息。 佛像,古美术品并不是强大的事物,它们是在这样的尊敬与爱中得到打磨,培育,从而增添了光彩,受人珍视的艺术品,仿佛在安乐地喟叹。 乡野行走间,参拜寺庙的氛围油然而生,人也渐渐做好了心灵上的准备。漂浮于野的旧日气息,也会在行走间渐渐充盈心中。 寺庙的历史,若来龙去脉过于清晰,反而会令人生疑,不如有些未解之谜来得有趣味。古老的寺庙通常与古代的信仰息息相关。 木质的佛像,从用材到木头纹路上的细腻用心,没有丝毫违逆自然。 寺院后的小小墓地,朝向原野的方向,生苔的石头上,仿佛至今还漂浮着对逝者的思念。一位不知曾是哪一方大将的人物,埋骨于这无名的石塔中,直到今日还在向上凝视着天空,这种姿态打动了我的心。 古墓,白天作于人,夜晚作于神。庭院沐浴着岩石缝隙中透出的光,被染成紫色,呈现出细致,润泽的肌理,令人回味。桑实寺源起,古人梦见琉璃之光,从而发现了信仰的存在,这是何等气宇恢弘的想象力。 言灵,语言内在的神灵,威力。 夏草与雄兵皆为梦一场,自然的景色会吞没一切,但如果用心与之相伴,自然也会开口向你诉说一切。我想这样相信,也是这样相信的。至少在过去,人们是这样培育思想,从而扎实地孕育了语言与形式。 通往山中的新路已经不再具有个性,但旧路还带着如同人生十字路口般的况味。自然实在是不可思议,没有历史的土地,即便再美丽,也仿若没有个性的明信片一般。我喜欢自然,归根究底,其实是喜欢人性。
回应 2019-11-25 16:42
0 有用 朝南阳台 2019-08-27
今年出版的书里,收获了最多朋友微信来说喜欢的书。白洲女士了不起。
3 有用 parii 2019-07-14
好看得不想告诉别人
1 有用 rockdj 2019-07-01
还不错,意料之外。寻隐寻隐,真的不大众。
0 有用 Damodaye 2019-11-23
又快速翻完
1 有用 熊猫小姐 2019-08-13
放佛在白洲正子的观点和文字中找到了自己
0 有用 Irons 2019-12-12
“不是堪称秘境,人迹罕至的深山,而是稍稍偏离大道又不过分遥远,在今日也配得上“隐藏的乡里”之名,静静存在的真空地带”…有共鸣
0 有用 韦🔥 2019-12-03
还可以看看,不过作者某些观点我不能苟同,譬如作者不太赞同男女同权非常赞同有些事有些地方是女性🚫,作者身为女性还抱有这种这种观点,可想而知某些男性的观点了…后水尾天皇写得诗还可以啊,不过天武天皇把村人献上的煮栗子埋在山里长成挺拔大树这科学吗?
0 有用 告士打道玛格达 2019-11-14
get不到厚
0 有用 懋 2019-11-09
【2019235】3.5 寻隐、神隐,采风中的民俗故事,隐藏的事物才有魅力。皇子亲王们避世的寺庙、和歌,石器、面具回味无穷。
0 有用 要命的瘦子 2019-11-01
原名《隐庄》直书本书的侧重点,日本的那些小乡村小寺庙里面的小珍宝。是属于日本人的深度游,作者对神佛教文化知识的熟捻和引用,让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不属于我们文化外的冷知识,但第一篇就直书了这些文化都源自国外,不便让人唏嘘。